?冬病你夏治了嗎?
夏至,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節氣,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是北半球白晝時間最長的一天。夏至的來臨,意味著一年中最熱的時光,已經緩緩拉開了帷幕。
“夏至三庚數頭伏”,俗話說“熱在三伏”,夏至時陽氣強盛到極點,中醫認為:夏季是人體扶陽驅寒,冬病夏治的最佳時機。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冬病夏治”呢?哪些人需要冬病夏治呢?冬病夏治要怎么治呢?來聽國藥東風總醫院中醫科醫生的講解。
何謂“冬病夏治”?
冬為陰,夏為陽,“冬病”是指某些好發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虛寒性疾病。由于機體素來陽氣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氣候陰盛陽衰,以致正氣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陰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反復發作或加重。
“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時令,自然界和機體陽氣最旺之時,通過溫補陽氣,散寒驅邪,活血通絡等治療措施,增強機體抵抗病邪能力,祛除陰寒之病邪,從而達到治療或預防上述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哪些病適合冬病夏治呢?
1、呼吸系統疾病
小兒過敏性鼻炎、咳嗽、反復呼吸道感染、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反復感冒、慢性阻塞寒性肺病等小兒過敏性鼻炎、咳嗽、反復呼吸道感染、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反復感冒、慢性阻塞寒性肺病等。
以上病癥,到了冬天由于陽氣不足,特別是孩子,容易受到寒邪的侵犯,反復發作疾病。可通過推拿、三伏貼等治療方法進行冬病夏治,減輕或根除冬天反復發作的疾病。
2、風濕免疫性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冬季受寒時加重,病情不斷反復及加重。
風濕骨關節病,在中醫統稱”痹癥“。中醫上說,“風寒濕三氣雜合而致發痹”,意思是寒冷、潮濕、季節氣候變化,都會引起風濕類疾病發作或加重。因此,這時冬病夏治,配合辛溫之藥以治療,效果更好。
3、消化系統疾病
脾胃虛寒的人,受到冷的刺激就容易腹瀉不止,在冬天情況更加嚴重,有的時候甚至一天要上5、6次廁所。這類疾病通過針灸、穴位敷貼等治療,可激發正氣,保存陽氣,預防冬日的寒邪,減少病癥的發作。
4、骨傷類疾病
慢性頸腰痛、肩周炎、頸椎病等。
由于現在工作壓力大,經常坐在電腦前,坐姿不正確,很多年輕人都患上了肩周炎、頸椎病等骨傷類疾病。這類疾病偶爾會感覺疼痛,但日積月累到了冬天冷的時候就越發覺得痛。
所以,治療這類疾病,不僅要從外部坐姿甚至正骨等方面去調整脊椎問題,還要補體內的虛。可以穴位貼敷的方法為主,補虛用溫陽驅寒的膏藥,貼在滋補全身又位于脊椎的穴位上。
5、婦科疾病
月經不調,慢性盆腔炎,痛經、胞宮寒凝不孕,乳腺增生。
冬病夏治,易祛除體內陰寒,舒經通絡,溫化寒濕,活血化淤,從而促進婦科病患者的下體血液循環,有效緩解或根除慢性婦科疾病。
三伏貼,是冬病夏治婦科疾病的主要治療手段,針對每個人體質及病情,找到相應的穴位,活血化瘀,效果極佳。
6、冬天容易出現怕冷、失眠、易疲勞等“亞健康”患者
如果冬天更容易疲勞、腰酸背痛還怕冷、睡眠不好,那根據體質特制三伏貼敷在關元、氣海、命門、心腧、膈腧、內關等穴位上,同時再用溫膽湯泡腳,效果更好。
最后,要提醒的是,其實每一種“冬病”都有不同的夏治方法。
比如小兒過敏性鼻炎、哮喘、反復感冒等更適合根據體質辨證,進行小兒推拿。比如成人老慢支、關節痛等疾病,更適合根據體質辨證,對癥下藥進行取穴敷貼。
可有些人卻為了省事,喜歡自己網上買三伏貼給自己甚至給孩子貼,千萬不可以!
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辨證取穴敷貼,否則保不準,你就敷出一個流鼻血或口腔潰瘍。
比如內火很重,發熱,有黃痰,流黃涕,咽痛,大便干結的人,都是不宜敷貼的。還有糖尿病、惡性高血壓,嚴重心腦血管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惡性腫瘤的患者,孕婦都要慎用。
國藥東風總醫院友情提示:每年貼敷的時間為從夏至開始,可持續到三伏結束,根據病情可治療3-6次。具體時間隨每年夏至、入伏時日為基準,具體時間和敷貼次數要遵醫囑。
上一篇: 冬令進補——膏方
下一篇: 四個信號暴露身體濕重,你中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