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血小板聚集,你應該知道的事!
什么是血小板聚集 ?
血小板聚集試驗是目前公認的一種檢測血小板功能的試驗方法,也常被臨床醫生用于判斷患者是否處于血栓前狀態或高凝狀態,也可用于血栓相關疾病的早期監測與預防。接下來就給大家逐一揭開血小板聚集試驗的神秘面紗。
血栓性疾病的危害及血小板功能的關系
血栓性疾病(如心梗、腦梗等)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和高致死率,已成為目前全球死亡率較高的疾病。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關鍵作用,也是動脈血栓的主要成份。在醫學臨床實踐中抗血小板藥物是血栓性疾病治療和預防的主要措施??茖W研究也證實血小板功能異常(可以表現為聚集率增高或聚集率降低)時發生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風險增加。因此,要維護機體處于健康狀態,避免血栓或出血性疾病的發生,需要控制血小板功能處于合理的功能狀態范圍內。
血小板聚集功能檢測方法
現有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檢測是在體外模擬體內狀況,在全血或富含血小板血漿中加入誘聚劑刺激血小板上相應的受體,誘導血小板聚集,并對其聚集功能水平進行評價的方法。不同個體、不同狀態(如用抗血小板藥前、后及對藥物的敏感程度不同),血小板反應出不同的聚集功能狀態。因此該項檢測結果可以反映血小板總體功能狀態,并可以直接用于評價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后藥效情況。近年開發出一種新型的以全血為樣本連續檢測血小板數量在加入誘聚劑前后血小板數量變化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的自動化檢測方法(簡稱:全血連續計數檢測法)。
血小板聚集功能檢測的臨床應用
血小板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子,抗血小板藥物是血栓病預防和治療的主要措施,而抗血小板藥物又存在個體差異較大的問題。因此對血小板功能的檢測不僅可以直接應用于對血栓性疾病的預警、對于血栓病懷疑患者進行檢查確診或排除,而且還應作為對于血栓病風險人群(如年齡45周歲以上,尤其是有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定期體檢項目,以及臨床抗血小板藥物應用的監控檢測措施,準確檢出對抗血小板藥物無效的患者,幫助臨床醫師采取及時有效的預防、治療措施,大大提高對血栓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效率。
血小板聚集功能檢測的注意事項
采血時間必須是空腹或在餐后2小時以上,被采血者采血前應處于比較平靜狀態,激烈運動后應適當休息待心跳、脈搏正常后方可采血。
采血應在24±2℃環境中進行采血和檢測,即最好現場采血現場檢測,切忌采血后低溫傳遞血樣。
注意控制采血量,盡量與采血管規定量一致,采好血后立即輕柔顛倒采血管2-3次,使抗凝劑充分混勻。采集后的血樣禁止震蕩、劇烈混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