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治療的“熱技術”---微波消融術
一、肝癌之現狀
原發性肝癌是我國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疾病,大多起病隱匿,患者早期常因無自覺感受而導致忽略疾病進展,在發現的時候很多已經處于中晚期階段,且此時患者往往還存在其它各種肝部內外因素影響,諸如巨大肝癌、肝癌肝內擴散浸潤、肝功能儲備能力下降、肝外轉移、肝內重要血管被侵襲等。
微波消融術是近年來對惡性腫瘤治療的新型技術,對腫瘤的治療原理在于通過微波產生的生物致熱原理,利用腫瘤細胞對熱度耐受能力偏低的特點來達到消滅腫瘤的效果。微波消融中主要憑借偶極分子在微波輻射場作用下產生翻轉來產生熱量。水分子是偶極分子并且有不平衡的電荷分布,在微波輻射場中水分子因適應電磁場的變化而以相同的頻率不斷翻轉,翻轉次數可達數十億次,治療中因水分子的劇烈運動摩擦發熱而導致組織細胞凝固壞死。
二、什么是肝腫瘤微波消融術?
肝癌微波消融技術是腫瘤微創消融技術的一種,對原發性肝癌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得到臨床的重視和廣泛應用,也是當前對原發性肝癌的重要治療手段。具體治療方法是在B超或CT引導下將微波天線(微波針)經皮穿刺至肝臟腫瘤部位,利用頻率>900 MHz的儀器使腫瘤內的極性分子如水分子、蛋白質分子出現高頻反復的轉向運動,極性分子間的互相摩擦可使腫瘤內部的溫度迅速上升至110℃以上,使腫瘤迅速發生凝固性壞死(腫瘤細胞在60℃時即可發生不可逆性壞死)。
三、肝腫瘤微波消融治療有哪些優點?
1、微創、安全可靠
與傳統手術相比,腫瘤微波消融治療技術具有微創、安全性高、療效確切等特點,術后恢復快,術后第二天即可下床,近乎無手術疤痕。對于≤5cm的腫瘤,國內外已有大量證據證明腫瘤微創消融治療技術的有效性、總生存率與傳統手術相比結果一致。
2、準確、高效
肝腫瘤微波消融治療技術是在影像技術引導下(B超、CT),利用微波天線對腫瘤進行消融,具有準確定位,短時間內(數分鐘)原位滅活腫瘤的特點。
3、可重復性
一般腫瘤患者經過手術后復發極少數能夠再次手術,而腫瘤微波消融技術具有可反復、多次治療,病患更易接受,多發腫瘤,如肝內多原發或轉移性腫瘤仍可能達到腫瘤完全消融的目標。
四、哪些患者適合肝腫瘤微波消融治療?
(一)、原發性肝癌的適應癥:
1、對于直徑≤5cm的單發或多發(≤5個,單個≤3cm)腫瘤,無血管、膽管或遠處轉移,肝功能Child-Pugh A或B級的肝癌,微波或射頻消融是外科手術以外的理想選擇。
2、對于單發腫瘤直徑≤3cm的小肝癌,可獲得徹底性消融。
3、對于鄰近肝門部腫瘤,微波消融結合經肝動脈化療栓塞和/或放射性粒子置入治療可以獲得較好的治療預后。
4、對于多個病灶或較大的腫瘤(直徑≥5cm),根據肝功能的情況,可采取經肝動脈化療栓塞聯合微波消融治療,極大可能的減除腫瘤負荷。
(二)、轉移性肝癌的適應癥:
轉移性肝癌微波消融的適應癥與原發性肝癌基本一致,但有幾點不同:
1、轉移性肝癌大都不伴有肝硬化,肝功能狀況較佳,微波消融對于腫瘤大小和數目的要求較原發性肝癌為寬。對于多發肝轉移患者,在系統性治療基礎上,對于化療控制不佳病灶,可采取微波消融減輕患者腫瘤負荷。如果腫瘤較大或數目較多,可采取分次消融方案。
2、轉移性肝癌在原發灶已經得到治愈或控制的基礎上,且預期生存時間超過6個月,也可進行微波消融,很大限度的降低腫瘤負荷甚至可以獲得局部徹底治愈的效果,必然帶來了較好的生活質量和較長的生存期。反之,對于已發生單個器官,如肝內寡轉移(≤5個)的患者,通過消融有效控制肝內病變,聯合系統性治療,仍可為原發腫瘤提供可能的手術機會。
四、微波消融治療有哪些常見并發癥?
① 疼痛是患者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多為輕至中度,1周左右可自行消失。
② 發熱多見于治療后1~3 天,可持續3~7 天, 其原因多為腫瘤壞死導致的吸收熱,若體溫持續3天超過38.5 ℃者,應及時查血常規并進行細菌培養,必要時超聲觀察消融區及周邊是否存在異常強回聲,若證實存在細菌感染,建議采用抗生素治療。
③ 胸腔積液多為反應性少量胸腔積液,可能為腫瘤靠近膈面,消融治療對膈肌和胸膜的刺激所致。
④ 惡心 多于麻醉后出現,其原因多為治療過程中給予鎮痛藥所致,一般對癥處理后可緩解。
上一篇: 肝炎都會傳染么?該怎么預防?
下一篇: 膽囊結石和膽管結石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