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痢疾健康科普
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好發于夏秋季。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和黏液膿血便,嚴重者可發生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腦病。本病急性期一般數日即愈,少數病人病情遷延不愈,發展成為慢性菌痢,可以反復發作。
一、飲食指導:嚴重腹瀉伴嘔吐者,可暫禁食,靜脈補充所需營養。
能進食者,可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清淡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米湯、脫脂奶、溫熱果汁、藕粉等,忌食生冷、多渣、油膩或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多飲淡鹽水。病情好轉可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
二、休息指導:急性期病人應臥床休息。
三、心理護理:避免煩躁、緊張等不良情緒,有利于減輕不適。
四、用藥指導:加強肛門周圍的皮膚護理,每次便后清洗。每日用1: 5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以保持肛周皮膚清潔,防止感染。肛周涂以凡士林,防糜爛。
五、隔離指導:糞便、嘔吐物必須嚴格消毒處理(稀便用漂白粉1:5的比例混合2小時后棄去)。
六、出院指導: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餐前便后洗手,不飲生水,不吃不潔食物及腐敗食物;在菌痢流行期間,或口服多價痢疾減毒活菌苗,提高機體免疫力;慢性菌痢病人應注意避免進食生冷食物、暴飲暴食、過度緊張和勞累、受涼、情緒波動等誘發急性發作的因素;加強體育鍛煉,保持生活規律,復發時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