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總院有大醫”系列報道八: 精醫篤行淬初心 ——記國藥東風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周青珍
“古語云:‘一事精致,便能動人,亦其專心致志而然。’對于我而言,作為一名醫生,我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治病救人。”11月7日,國藥東風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副教授周青珍說,“醫以濟世,術貴乎精,我要用不斷精進的醫術,回應患者的期盼。”從醫27載,這正是她的醫路寫照。
勤而好學精醫術
時光回溯。1996年,周青珍從湖北醫藥學院(原鄖陽醫學院)畢業,次年工作于張灣區疾控中心門診部,任全科醫生。隨著接觸的疾病變多、工作時間變長,周青珍對更深層次醫學知識的渴求愈發強烈。為此,她邊工作邊考研,最終成功考取皖南醫學院神經病學研究生。2007年畢業后,她進入國藥東風總醫院神經內科工作。
周青珍常說:“走上醫學之路,就必須不斷學習。”進入神經內科工作后,她又赴北京、上海參加培訓班,并赴武漢協和醫院等知名醫院進修,專業技能不斷提升。
在武漢協和醫院進修期間,周青珍師從王濤、曹學兵、熊念等醫學大家,潛心學習帕金森病診療,并將先進經驗帶回科室。對于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做到早診斷、早治療,規范用藥;對于中晚期患者,采取“規范用藥+理療+心理+必要時推薦外科手術”等療法,堅持“控制運動癥狀、重視非運動癥狀、關注患者心理”治療原則,達到控制疾病進程、減少藥物副作用和并發癥的目的,有效提高患者工作和生活質量。
周青珍在腦血管病、神經心理障礙、眩暈、神經痛、睡眠障礙等疾病治療方面有獨到見解,擅長神經科重癥疾病搶救,目前擔任湖北醫藥學院帕金森病臨床研究中心副主任、十堰市醫學會帕金森病第一屆專業委員會委員、十堰及周邊地區睡眠心身聯盟常任理事,是十堰市醫學鑒定專家庫專家。
妙手施治解急難
學以致用,用有所成。多年來,周青珍深耕神經內科及相關領域,開展各種急危重癥和復雜疑難病的診治,深受患者信賴和好評。
曾經有一名腦血栓合并心臟疾病患者,在轉入神經內科途中出現呼吸心跳驟停,情況十分危急。當時,周青珍因為摔傷,右腿膝關節受損,還戴著支具固定器。帶傷上班的她拄著拐杖,緊急組織搶救,與死神賽跑。靜推腎上腺素、胸外按壓、電除顫……在她的主導下,經過40多分鐘的搶救,患者最終病情穩定。此時,由于精神高度集中及長時間站立,周青珍受傷的右腿一個多小時沒有知覺、不能移動……周青珍還接診過一名自身免疫性腦炎患者,患者住院期間出現3次生命危險,3次轉入 ICU。通過實施免疫球蛋白、激素沖擊以及并發癥等治療,周青珍所在的醫療團隊一次次將危重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還有一名病程近二十年的84歲帕金森患者,出現嚴重震顫、全身僵硬等癥狀,起居飲食都需要人照料,家屬帶著他來到周青珍的門診。通過周青珍規范的藥物治療和理療,患者實現生活部分自理。
“醫生就像戰士,隨時要和疾病乃至死神戰斗,每次成功救治患者,我都覺得特別滿足。”周青珍如是說。
身兼數職不言累
工作近30年,周青珍幾乎所有節假日無休息,基本沒有按時下班過。因為熱愛醫生職業,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成為“多面手”。
周青珍嚴格把控科室質量關:新入院患者24小時內查房,每天下午下班前對全病區查看一遍;危重病例每天查房,預估病情變化風險并予以處理;對疑難危重患者做到隨叫隨到,有效提高病區患者治愈率,科室連續多年無醫療事故發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周青珍連續工作57天,多次在38℃以上的高溫環境中參加核酸采集工作。她先后獲得“國藥東風總醫院優秀質量醫師”“國藥華中優秀醫師”“國藥集團優秀醫師”等稱號。
治病救人也教書育人。周青珍還承擔湖北醫藥學院第二臨床學院《神經病學》《心理學概論》的理論課教學工作,以及科室實習生、住培醫師的臨床帶教工作,為培養高素質醫學生盡力心盡力。她多次獲得優秀教師、優秀實習帶教老師、優秀見習帶教老師等榮譽,并多次在教師教學比賽中獲獎。
在開展臨床及教學工作的同時,周青珍還專注科學研究,參加了2項省級課題,負責了2項校級、1項市級課題及2項教研課題,均順利結題,在統計源及北大核心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及 SCI論文。她還積極支援基層醫院建設,經常到轄區基層醫院查房、講課。2010年,她參加湖北省萬名醫師下鄉支援活動,2017年到竹山縣人民醫院腦系科開展對口支援,2019年至今每周三到國藥漢江醫院開展對口支援。
“經常有人問我工作累不累,其實人都會有累的時候,我也不例外,但在患者面前我必須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在診療中我必須保持高昂的工作熱情。”周青珍說,“一日為醫,終身為醫,只要還在崗位上,我就必須盡好醫生的職責。”